“新質生產力”成熱詞 多地謀劃破題之法
當下,“新質生產力”已成為一個熱詞。在最近一段時間各地陸續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少地方正根據當地現有優勢謀劃新質生產力的破題之法。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是什么?資本市場如何更好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針對上述問題,《證券日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專業人士。
主攻智能制造
搶占產業制高點
在新舊動能轉換的發展周期中,及時找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破題之法十分關鍵。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二級教授、博導張振剛公開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恰恰在于“新”“質”“力”三者的關聯。“新”體現在新的技術、新的模式、新的動力,“質”體現在高質量、高水平、高品質,“力”體現在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上。
事實上,多個省份已開始部署工作,謀劃新質生產力的破題之法。比如,在2024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今年重點抓好的工作就包括“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持之以恒抓龍頭帶生態,促進產業集聚、技術創新、融合發展,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思維模式和概念框架為各地尋找經濟新增長點、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思路。”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何代欣認為,新質生產力有兩方面內容特別值得關注,一方面是在關鍵領域取得重大科技突破,另一方面是通過多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新質生產力的‘左手’是創新,‘右手’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特約研究員田惠敏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于,有效引導人力、物力等社會資源向前沿技術和新興產業聚集,加強對顛覆性技術領域人才的選拔和培養,舉全社會力量攻克智能制造領域的技術難點,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搶占全球先進制造業制高點。
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精準支持科創企業
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持。
2023年10月份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到,“活躍資本市場,更好支持擴大內需,促進穩外貿穩外資,加強對新科技、新賽道、新市場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
田惠敏認為,“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都與新質生產力緊密相關,是培育新動能新優勢的切入點,離不開資本的充分支持。
他進一步分析稱,資本市場通過發揮價值發現的功能,引導社會資本快速流向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質生產力領域,從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加快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速度。今后,需要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制度建設,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之間的聯動,提高資本市場活躍度,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為科創企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提供助力。
此外,不少市場研究人士認為,在通過積極培育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來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企業具有輕資產、高研發、盈利和現金流不穩定的特點,因而其在發展過程中面臨明顯的信貸約束。
對此,何代欣認為,培育新質生產力需要轉變融資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大資本對研發創新階段的直接投入,確保資金高效精準地投向新技術、新領域、新賽道、新產業、新動能,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
“可以通過股票、債券、風險投資等多種方式拓寬相關產業的融資渠道,為新技術和新行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田惠敏表示,還可以通過為企業提供并購重組的平臺,協助企業整合資源、拓展市場,進一步提升其核心競爭力。
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韓 昱 見習記者 寇佳麗